查看原文
其他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出版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

罗振玉 著

罗继祖 主编  王同策 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定价:1600元


内容简介

罗振玉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是与王国维并提的重要学者。他对殷墟甲骨文字的整理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是甲骨学的奠基者。对《熹平石经》的整理,为考订甲部提供了重要资料。对金石刻辞倾意搜求、对敦煌石室佚书和西陲石刻的搜集整理以及对内阁大库档案之保存和整理,均为考史增添了极为珍贵的资料。《罗振玉学术论著集》为罗振玉著作整理标点本,全书分为十二集,系由其嫡孙罗继祖教授从其著述中选编,并由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王同策教授等人整理、标点。内容包括甲骨、金石、汉简、石经、字书、校勘、辑佚、目录、补史等诸多方面,另附传记、行述等数种,可谓其“一生论学之语,考证之文,多在其中”。

本书2010年初版问世,本次为再版重出,订正了初版中少量的讹误。

(罗振玉与冢孙、本书主编罗继祖的合影)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全书后记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得能付梓问世,一宗陈年老账终于了结,内心深处确有如释重负之感。


一九八三年,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立,所属历史文献研究室即以此书为室内集体整理研究项目,室主任罗继祖先生总其事,予亦佐助先生奔走其间。与此役者,除本室成员陈君维礼、管君成学、张君中澍、丛君文俊外,并邀请古文字研究室何君琳仪及历史系黄君中业参与其事。虽然因其时人手不足,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困难不少,但就整体而言,整理工作进行还较顺利;而出版问题,却叠经坎坷,几度中辍,其间曲折过程,难于尽述。二十多年转瞬逝去,继祖先生及陈、何二君先后辞世,其余诸同仁亦均星流云散,或退处林野,或老病索居,岁月催人,晨露夕照!此次沪渎锓枣,与雠校之任者,仅二三人而已。其中张君中澍出力最多。


因本书主编罗继祖先生已于二〇〇二年仙逝,故此《全书后记》之写作只好由予承担。兹就有关问题,分述如后。


(一)

罗振玉(一八六六——一九四〇年)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为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在我国近现代学术史上贡献巨大。


罗氏于殷墟甲骨文字之整理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于金石刻辞,刻意搜求、广为传布,视之为雕版以前之古书,通过整理研究,用为考史之重要史料来源。于熹平石经之整理,为考订甲部提供重要资料。于汉晋木简之整理,将流落外域之资料尽力留取影本,于敦煌石室佚书及西陲石刻、各地碑志之搜集整理,均为考史增添了极为珍贵之资料。对内阁大库档案之保存和整理,编订刊印多种丛书,保存了许多重要历史文献,对我国古代文献之流布与研究均功不可没。因此,郭沫若在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自序中说:“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在盛赞罗氏在金石器物、古籍佚书搜集整理“内容之丰富、甄别之谨严、功绩之浩瀚、方法之崭新”之后,他作结论说:“大抵在目前欲论中国的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王(国维)二家之业绩为其出发点了。”由此可见罗氏在学术史上所居地位之重要。其他方面,如注重农务、兴办教育等,对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亦均具积极推动作用。


关于罗氏学术成就及其有裨文苑、津逮后学之重大影响作用,书前张舜徽先生之序言已有详尽准确之阐释,于治罗氏之学者,实可导夫先路,昭示从入之途。读者通过阅读、研究实践,定能有更加深刻之体会、丰富之收获。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左倾思潮肆虐,于学术界之主要表现,即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科学态度对待各类人和事。因人废言,以偏概全。对学术界,尤其是社科界造成极大损害。知识分子长期处于被动境地,特别像罗振玉这样情况较为复杂之历史人物,其舆论评价可以想见。


作为历史人物,罗振玉在学术领域贡献巨大;但政治立场上,毕生效忠皇室,追随末帝,观念顽固,思想守旧。兼以丧失民族气节,屈事东倭,伪满甫立,出任监察院长,为世所嗤。因受政治身份牵连影响,于政治上对其否定同时,连同其学术成就,也一并被彻底否定。


有一小事,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九五四年九月,当时上海的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因系采用罗氏一九一六年于日本影印之宋椠本(此版本究竟属宋属元,鲁迅先生曾与收藏此书之日人德富苏峰有论争),故书后附录了王国维和罗振玉之跋语三篇,并于书前《出版者说明》中作了简要交代。但为时不久,一家中央权威刊物于当年最末一期,即以《出版者说明什么?》为题,痛加批判。此后二十余年,罗氏姓名于出版物中即寥若晨星,乃至销声匿迹,因实际上已视为禁区。


正因如此,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不能不郑重提及已故张舜徽先生。


一九八○年,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一届年会在会长张舜徽先生工作所在地武汉召开,继祖先生和我应邀与会,这是继祖先生与予初识舜徽先生。张、罗之结识,意义不凡。除了两人治学道路酷似——均为未上过任何学校之自学,学术理念相同——均服膺通博之外,还因为张先生多年来对罗先生祖父罗振玉之学术成就,不避极左政治环境可能带给自己之不利影响,始终秉承科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他大力肯定罗氏在学术领域多方面之贡献与成就,认为不应以政治问题将其学术成就一笔抹杀,数数著书为文,奔走呼号,冒险犯难,宣扬之不遗余力。


舜徽先生的专著《中国文献学》共十二编,第十编《近代学者整理文献最有贡献的人》中,仅立两章,一为菊生张元济先生,另一即为雪堂罗振玉先生。在其《文献学论著辑要》中,收录罗氏序跋七篇,于书末《作者小传》中说:“论者或以其晚年依附伪满洲国而讥斥之,遽没其传古、印书之功,非也。”诚如他为本书所写序言中所说:“士有百行,足以功过相除,附和帝制之愆,固不能掩其效力学术之功。”先生之科学态度、务实精神与直率性格、豪爽气魄,令人钦敬。


所以,张、罗二老之武汉会见,确实是一见如故。其后鱼雁往返,交流探讨学术之外,编纂出版罗振玉文集一事,当为其中重要内容。原来拟议本书之整理,由罗继祖先生领导之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成员与张舜徽先生领导之华中师范大学之文献所合作进行,后因故未果。而一经主编继祖先生提出,张舜老即慨然允诺写作本书序言,并亲自誊录,本书封面用字即从中集出。其后多年,他在与我之多次通信中,一直热切关注此书之出版进程,乃至辞世前不久,于致予信函中,犹殷殷寄语。今此书出版行世之日,张老对此书多方支持、始终关怀之情景,犹历历在目。

(张舜徽)


(三)

尚有数项有关问题,亦需在此简要说明:


(甲) 罗氏著作之版本,大多为家刻。虽有部分印刷出版后,或有续作,或加增订,但总体观之,依然未经重刻重印者居多。因为本书主编继祖先生亲与作者多种书籍之编辑刻印,故对编入本书各著作底本之抉择,细挑精选,尽取良本。个别录自作者手稿(如《扶桑再游记》),为首次刊发。至于当时或其后经作者子孙增补、校订者,为便读者,大都于该书前后附记说明,以清就里。


(乙) 收入本书之器物藏品图录类型作品,为省篇幅,一般只取说明论述文字,原图从略。


(丙) 如就“学术论著”而言,作者之不少函劄中扬榷切磋学术问题者甚夥,唯已有信函专集出版另行,故本书概不收录。原已编入《雪堂剩墨》中之百数通亦予剔除。


(丁) 本书主编罗继祖先生,于东北史研究同时,亦曾围绕其祖父之广博学术领域进行全面研究,写作了许多论著。为知人论世计,于本书第十二集,收入了先生手著的《永丰乡人行年录》(此书经海内外多家出版社出版,收入本书者系据日本中文出版社本再行修订之定稿)与其他有关作者之材料,以供读者参考。


(四)

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兴康先生、编辑奚彤云(自接手此书编辑任务至蒇事,书信、电话之外,予与其往复电子邮件计达数百通,有日即数通者)等同志,正是他们之勤恳、细致工作,使得此书减少了许多误漏。在此表达由衷感激。


已故顾廷龙先生曾应邀为本书题签,已故匡亚明先生,中华书局、吉林省文史研究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吉林大学图书馆有关人员及广东人民出版社卢家明先生,在此前本书出版过程中曾做了大量工作,或为此书整理出版提供资料查阅等各种方便,亦均与役同仁铭感不忘者。


由于整理者学殖浅陋,此书虽经大家多方努力,各类纰缪,想难尽免。尚祈读者诸君不吝赐正。


王同策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日于长春





本书副主编王同策先生,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于本书的整理、出版出力实多。本次再版,同策先生以年逾八十之高龄再领其事,作为代表与出版社商定各类再版事宜并签署出版合同。近日惊悉先生遽归道山,深感哀恸,谨致以沉痛的哀悼之意。

(王同策先生与编辑商定再版事宜)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古籍出版社

传播千年文明  奉献传世好书

微信ID shanghaiguj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